「鐵公雞」,是句極端吝嗇的代名詞。其出處或可觀諸明代袁枚《子不語》卷22的《鐵公雞》:濟南一富翁,性慳吝,綽號「鐵公雞」,言一毛不拔也。他想納一妾室,條件是「價欲至廉,貌欲至美」。媒人笑曰:「翁所謂又要馬兒好,又要馬兒不吃草」!未幾,媒人帶來一女,「不索價,但取衣食充足而已」。未料半年以後,富翁「啟其所藏,已空矣」。原來女子是他家一舊房客,該富翁嫌他們多費而將之趕走,現在她特來報復,偷光了他的錢財,拔光了他所有的羽毛。
但若從「一毛不拔」的出處來說,此話本是一句褒語。
據《燕丹子》載:燕太子丹被秦王扣為人質,一心想報仇雪恨。燕國俠士田光給太子丹出主意說:「我認識一個叫荊軻的,為人博聞強記,體烈骨壯,不拘小節,欲立大功,太子欲圖事,非此人莫可」。
在太子丹拜託下,田光找到荊軻,把太子丹的復仇願望和盤托出:「燕太子,真天下之士也,傾心於足下,願足下勿疑焉」。荊軻回答:「有鄙志,常謂『心向意,投身不顧;情有異,一毛不拔』。今先生令交于太子,敬諾不違」。
荊軻與田光一樣,言必信,行必果,他將匕首藏於圖中,在風蕭蕭兮易水寒,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的悲壯氣氛中,實踐了自己的諾言,成為千古一俠,流芳至今。
荊軻的「鄙志」包括兩層,一則是對自己認定的目標和理想,他全身心的投入,情為恩使,命緣義輕,真可謂捨生取義,殺身以成仁。二則是對道不同、志各異的人,他絲毫不肯為之出力,哪怕微如「一毛」也不肯拔下相饋。
從上述二個故事,我們應省思:自己是否仍存有不勞而獲的心態?是否只想從上蒼、從師父這邊予取予求,卻忘記自己曾經付出了多少?比例是否等同?我們亦應省思,在修行的路上是否保有堅定的信念?是否在不同環境的牽引、考驗下,迷失了心的方向?妄念紛飛,將心蒙上了一層迷霧…。
昨日反覆觀看「悟」這個字,懊惱自己何時才能悟道,猛然發覺,原來「悟」字拆開來,就是指「吾的心」,只要勤勞保持心的澄淨,時時抖落心的塵埃,我們的心其實依舊閃耀著「善」的自性光輝!
~唯有悟善,才能霧散~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