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今早和圈爸  一同帶田田圈到台大兒童醫院回診 
並做例行的心電圖檢查
田田圈這幾天發燒 咳嗽 流鼻涕...  樣樣都來
想說剛好順便讓醫生看看  確認他是不是感冒引起的....

一到醫院治療室   田田圈的記憶就啟動了
知道這兒是最討厭的醫院  於是開始哭鬧不休
必須三個大人將他五花大綁壓在床上 
在陣陣尖叫求饒聲中(他一路大喊著"救命啊!" "出去!" "Bye bye!".....還邊喊邊對醫師吐口水!!) 
完成了心電圖的檢查

之後拿心電圖報告給林銘泰醫師過目
林醫師笑說 :  不錯!!在混亂中也能做好檢查! 
而且檢查結果也很不錯!!心臟無異常!!這次也只是感冒!並非"川崎氏症"復發!!
聽了  真是鬆了一口氣!

回到家突然想到  把郝明義的那本"那一百零八天"拿來翻翻 
那一百零八天

眼淚又不聽使喚的掉了下來
因為書中有些情節似曾相識 
尤其是在"加護病房"以及"魔擾" "冤親債主"...的部份
看了讓人觸目驚心!!心有戚戚焉....

其實我一直想將去年田田圈發生的大事  記錄下來
只是一想到過去  就陣陣心酸....無法提筆....
今天終於鼓起勇氣  決定學郝明義  紀錄那段醫病往事
將來等田田圈長大點  再拿給他看
讓他知道  他在一歲的時候  到底經歷過了什麼驚濤駭浪.....


{#emotions_dlg.emotion_050}話說去年(96年)7月8日
我們正籌劃十天後田田圈的週歲慶生事宜
他晚上突然發燒了
隔天下班(當時我還在X宇上班)後  帶他去家附近的診所
醫生說可能是感冒或是玫瑰疹  要我們吃退燒藥
過了兩三天  燒還是沒退 
診所醫生說:  一般發燒五天 "玫瑰疹"就會發出來!  但是他一直沒有長疹子!
說不定是"川崎氏症"! 但機率應該不高啦!!  因為他現在並沒有川崎氏症(註1)的那些症狀!!
要我們再觀察!

[註1: 川崎氏症又叫"黏膜皮膚淋巴腺症候群",是由日本川崎富作醫師於1961年首先報告一位特殊嬰兒的病例.

發現有一群嬰幼兒,在臨床上出現(1)高燒不退,同時有(2)結膜炎、(3)口腔黏膜發炎和草莓舌、(4)頸部淋巴腺腫大、(5)全身皮膚出現紅疹、(6)四肢末梢浮腫等現象。

到了1967年,共提出了50餘病例報告,此後各國學者也陸續有病例提出,遂將此病稱 之為川崎氏症。 ]



結果發燒到第六天  突然看到田田圈身上有紅色一點一點的
連眼睛都跟小白兔一樣紅紅的
我們都覺得鬆了一口氣!!  想說  還好是"玫瑰疹"
於是就到離家最近的台安醫院掛急診
急診醫師也認為是"玫瑰疹"  於是我們就回家等疹子退囉!

終於  隔天疹子退了 卻又開始發燒了!
到底是怎麼回事?? 有點心慌的掛了台安王和順醫師的門診
沒想到王醫師看完  竟語重心長的說 : 這可能是"非典型川崎氏症"! 最近已有好幾例病童住院了!

我們對川崎氏症就還沒有了解...  一下子又來了另一個非典型川崎氏症
聽都沒聽過  心裡一陣陣恐慌襲擊  但想說"非典"聽起來應該不嚴重吧!!

結果醫生竟然說: "非典"(註2)的意思   就是有些症狀他現在還沒發作出來
所以認定上會比較有困難
(例如:田田圈當時的症狀只有發燒五天&眼結膜充血&紅疹&卡介苗注射處有紅腫!  
但其他症狀都還沒有看到!)
但是川崎氏症嚴重者   會影響到幼童的心臟冠狀動脈 (註3)
所以必須儘早作處置  施打"免疫球蛋白"!
於是7月15日  田田圈就匆匆住進了台安醫院.............

<文長...下回待續>




[註2:  川崎氏症,臨床上可分"典型"和"非典型"兩類,典型症狀會有剛剛提到6項中至少5項,其中發燒的時間會超過5天;非典型的案例,則臨床上的症狀不足5項,但是會有心臟冠狀動脈發炎或擴大的情形,由於上述的症狀與嬰幼兒得到一般病毒感染時的症狀十分類似,所以非典型的川崎氏症,臨床上被診斷的時間通常會比較慢;因此,造成冠狀動脈血管發炎的情形,有時就要比典型的川崎氏症來得嚴重。]

[註3:後來上網才知道以下資訊 :
提起川崎氏症,一般民眾可能都沒聽說過,但對小兒科醫師來說,川崎氏症可是一點都不陌生,因為川崎氏症是在造成學齡前兒童,心血管發炎最常見的疾病之一。

川崎氏症病童在急性期和恢復期,也常常併發心臟冠狀動脈血管炎,有一部分甚至造成冠狀動脈血管瘤、心肌梗塞,甚至死亡,這種病例引起其他學者的注意,隨後在世界各國也陸續有報告病例出現,不過到目前為止,川崎氏症仍以日本人、台灣人和中國人等東方人較容易發生,在西方人則比較少見。

川崎氏症之所以可怕,在於它會侵犯全身的中小型血管,而引起血管炎的病變
,在全身各器官組織造成明顯的臨床症狀,例如關節炎、無菌性腦膜炎、膿尿、膽囊水腫、腸道假性阻塞 ,卡介苗接種部位紅腫及肛門部位脫皮(台灣地區尤其常見)。

川崎氏症在急性期的所有臨床症狀,包括發燒、黏膜、皮膚、淋巴腺 病變,都會隨著時間而逐漸消失,可怕的是其所引起的心臟血管併發症。
台灣自民國67年以來,目前已累 計超過5,000例,死亡率約為千分之一點八。心臟血管系統侵犯,常是造成川崎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。在 急性期可能引起心肌炎、心包膜炎,導致心臟衰竭或心律不整。

發病一至三週時(平均約十天)15~20%的川崎病患者,可能產生冠狀動脈瘤,危險因子包括男性、小於兩歲、貧血、白血球大於3萬、發炎指數較高、發燒超過二週、低白蛋白、心包 膜積水等。冠狀動脈瘤約有八成會在一~二年內消失,特別是常見的直徑小於8mm的中小型冠狀動脈瘤。 至於直徑超過8mm以上的巨大冠狀動脈瘤,日後追蹤經常無法完全消失,容易形成血栓,造成急性心肌梗塞或冠狀動脈瘤破裂 。然而,本症被發現僅約四十年,這些病 人長大成人後,有何長期的後遺症仍有待更多的研究。 ]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心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6) 人氣()